用戶名:
密 碼:
驗證碼:
看不清
忘記密碼?
模糊搜索
作者搜索
標題搜索
正文搜索
摘要搜索
登錄
注冊
首頁
要聞
時政要聞
政情
觀見
伴公汀
@康平路
上海一周
直通200號
公務員論壇
港澳臺
法治
時評
韓正一周
十二公民
反腐記
軍事前哨
北京來信
財經
市場解碼
財經連線
公共空間
產業觀察
金融區塊鏈
創客驛站
上海老字號
區情
區勢微頭條
前沿風
浦江眼
上海屋檐下
郊野筆記
城事
創新之城
教育在線
醫聲醫事
運動+
任我行
海上醫聊
微觀上海
海外驚奇
中產話題
文化
海上記憶
文化觀瀾
文藝清單
朝花時文
徐芳訪談
上書房
非虛構
著調青年
天下
早讀
世界觀
輿情
原點
上觀訪談
思想匯
上觀學習
華東局
縱深
互聯網觀察
時政縱覽
民聲
民情12345
人民建議
問答
上海辟謠平臺
視覺
大視界
見識錄
圖數圖說
藝術范
活動
論壇
公益
掃描新街鎮
迪士尼朋友圈
企示錄
一起來
讀者俱樂部
微信排行榜
專題
直播
電子報
解放日報
文匯報
新民晚報
上海日報
新聞晨報
上海法治報
社區晨報
東方體育日報
文學報
浦東時報
新民周刊
上海宣傳通訊
我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非虛構
松江雷家往事⑧|從雷家大小姐到現代新女性
今天,母親回憶了曾經的滄桑,曾經讓她留戀過,又最終逃離的“松江雷家”。母親說,她經歷了許多,看到了許多,一生有不平,有風雨,但還算有福氣。為什么?因為她遇見了我的父親。
作者:鄭憲 2017-04-08 11:31
(10)
(16)
松江雷家往事⑦|舊家庭走出三位女革命者
姑媽帶來雷家的費家姐妹一個個在上海讀大學,一個個走上了反抗當時制度的道路。這個大地主家出身的姑媽,培養的幾個女兒不約而同都向往了同一種人生信仰,冒著生命危險去干了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
作者:鄭憲 2017-04-01 11:30
(6)
(14)
松江雷家往事⑥|吸食鴉片的紈绔子弟
1945年抗戰勝利后,母親從松江雷家走出之前,特地行到了彬哥的房外告別。見彬哥那居室的門框掛了一塊牌子,上寫:一事無成室。
作者:鄭憲 2017-03-25 11:31
(7)
(15)
松江雷家往事⑤|工藝美術大家雷圭元的丹青歲月
雷圭元不但是一位圖案學和設計學術體系的建構者,還是一位杰出的設計實踐者。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他領銜設計的人民大會堂十大建筑的裝飾,它們幾乎奠定了二十世紀后五十年的中國設計美學風格。
作者:鄭憲 2017-03-18 12:41
(8)
(13)
松江雷家往事④|壯懷少年空抱負
母親對外公這樣評價:“講出來,他一生還是很可惜,從小隨雷補同出國見世面,卻給自己的媽媽雷白氏鎖死在了松江,自己也甘于沉迷小家庭生活,一生平平淡淡?!?/div>
作者:鄭憲 2017-03-11 10:55
(9)
(14)
松江雷家往事③|雷家宅邸
一個大家族,再分隔為一個個小家室(一共有六七個小家)。每一個小家室均有自家的天井,前后客堂間,兩邊廂房。有的是一進門,有的是兩進門。
作者:鄭憲 2017-03-04 13:29
(10)
(15)
松江雷家往事②|從逃荒丫頭到雷家“如夫人”
一個是清末居住在京城的外交官,一個是不知道出身、沒有名字的逃荒丫頭,兩個社會地位如此懸殊的人,在清末的那個歲月牽手成婚了。此事放在今天,會不會引起一些“轟動”?
作者:鄭憲 2017-02-25 12:02
(15)
(14)
松江雷家往事①|那些來去倏忽的生命
“嗯,我們先把故事說回來?!蹦赣H的思路很清晰,“我先跟你講講,我那個年代,女人的生命很輕,來的快,消逝的快,閃電流星般地,不值錢?!?/div>
作者:鄭憲 2017-02-18 14:12
(15)
(13)
松江雷家往事|序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在文革后恢復高考時考入大學讀中文系,期間沉迷于寫作,編造虛構的小說。母親便對我說:與其虛構寫別人的事情,不如寫我們家里真實的故事,那些人和事啊.....
作者:鄭憲 2017-02-18 14:12
(9)
(10)
天堂系列?|尋找祖父
那個走出重重大山,漂洋過?!跋履涎蟆狈N橡膠、挖礦石的青年人;那個走出重重大山,走向狼煙烽火的抗日戰場的中年人,終于毀滅了他自己的生命,永眠于層層疊疊的天堂山脈的深處。萬古不息的長風年復一年吹拂,將一百年間的滄桑故事,漸漸吹至零落無蹤,再難尋覓。
作者:封壽炎 2016-11-26 10:32
(75)
(14)
天堂系列?|十只箕
“一螺貧;二螺富;三螺騎馬上大路;四螺有官做;五螺落塘洗屎褲;六螺擔水磨豆腐……”我和小伙伴們掰著手指頭,嘴里唱著從小學會的兒歌。我們終于唱道:“十只箕,餓死無人知?!?/div>
作者:封壽炎 2016-09-16 11:59
(90)
(14)
天堂系列⑩|父親的夕陽
陳寅恪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备赣H視為唯一生活方式的種田,如今成為人們嗤之以鼻的行當。勤勞、樸素、道德的鄉村生活一去不返。那么多兒女和孫輩都不在他身邊,這個老人孤獨而失落。
作者:封壽炎 2016-07-02 13:01
(56)
(13)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熱門文章排行
一天
一周
一月
上海辟謠平臺
上海2021年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
上海市政府服務企業官方平臺
上海對口援疆20年
舉報中心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
關注我們
客戶端下載
3d和值尾走势图